
與會者合照
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昨日假外港活動中心活動空間發布「澳門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專題報告」,指本澳未成年人整體網絡素養得分約為3.5分,以5分為最高,在4個維度中,最高分的網絡道德為3.8分或以上,網絡技能為3.6或以上,而自我管理則為3.1分或以上,較其他維度低,反映未成年人在網絡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建議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該會理事長盛綺娜表示,是次研究透過隨機抽樣電話調查的方式,於去年7月至8月期間訪問1,000名6歲至84歲合資格的本澳居民。結果發現,6至11歲未成年人的上網率維持在八成以上,12至17歲未成年人已全部上網,休閒娛樂為未成年網民的主要上網目的。其中6至17歲佔七成多。調查顯示,6-11歲受訪者平均網齡2年多,日均2小時;12至17歲受訪者平均網齡近6年,日均4.7小時,與成年人相若;未成年人主要上網目的為休閒娛樂,每日上網時間呈上升趨勢。
盛綺娜
學會建議,加強網絡道德及素養教育,提升安全意識及防護能力,父母及監護人應以身作則,與孩子共同建立上網規則,引導合理善用互聯網資源,增強未成年人自我管理意識,共同營造健康上網環境。
據介紹,研究把網絡素養分網絡技能、網絡安全、網絡道德及自我管理四個維度。澳門網民整體得分為3.5分(5分滿分),12歲至17歲網民的整體網絡素養、網絡技能得分最高,分別為3.6分、4分,但自我管理得分相對最低,為3.1分,且網齡越長、日均上網時間越長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弱。
此外,未成年網民對生成式AI的使用率達兩成八,稍高於成年網民兩成七,在AI素養的基礎知識、應用技能及風險感知三個維度的評分,亦均高於成年人。盛綺娜建議協助未成年人拓展網絡應用的廣度與深度,強化網絡道德教育,讓未成年人從小掌握善用網絡及AI的方法,了解可能帶來的風險,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
同場辦「生成式AI應用工作坊」
發布會同場舉辦了「生成式AI應用工作坊」,易研信息科技營運總監馮斯敏介紹了生成式AI的最新發展趨勢、常見應用場景、爆款AI工具以及機構如何實現人工智能落地,現場還展示了澳門本土開發的AI工具,為參與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馮斯敏表示,現時生成式AI的能力已經在很多方面超越人類智慧,個人的AI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但AI背後的數據安全問題、信息失真問題、合規問題等讓不少機構仍難以落地應用AI,尤其是許多機構因擔憂數據洩露並不願意將自身數據提交予雲端的大語言模型,她建議可選擇本地化部署,令AI更加切合本地使用,讓更多機構可實現AI與自身的產品或服務相結合。
此外,工作坊還設有互動討論的環節,現場反應熱烈,參與者與講者通過深入交流,共同探討了生成式AI在澳門的發展方向及應用場景。